历史;大理茶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对其可能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文字记载。在滇西和滇南茶区,历史上曾经有过大面积的大理茶园,但近一两百年来,它们逐渐被大叶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所替代。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市场对普洱茶的热炒,导致云南绝大面积的野生大理茶都被疯狂砍伐、采光叶片或挖走栽培,对这一茶树物种的自然资源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形态特征;灌木至小乔木,高2-7米,嫩枝无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15厘米,宽4-6.5厘米,先端略尖或急短尖,尖头钝,基部阔楔形,上面干后绿色,不发亮,无毛,下面同色,无毛,侧脉约6对,在上面能见,在下面稍突起,网脉稍明显,边缘疏生锯齿,齿刻相隔3-5毫米,叶柄长1-1.5厘米,无毛。花顶生,1-3朵,花柄长1厘米,无毛,苞片2 (3)片,位于花柄中部,细小,无毛,早落;萼片5片,不等大,半圆形至近圆形,长5-7毫米,背无毛,边缘有睫毛,宿存;花瓣多至11片,长2.5-3.4厘米,白色,基部与花丝连生约3-4毫米,卵圆形或倒卵圆形,长短不一,外侧3-4片背面有毛,其余各片无毛;雄蕊长约2厘米,基部5-6毫米相连,无毛;子房有白毛,5室,花柱长1.4-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4-10毫米。花期11-12月。
分布及生境;产瑞丽、潞西、龙陵、梁河、昌宁、镇康、永德、凤庆、景东、大理、漾濞、元江;生于海拔1300—2 400(—2 700)米的林下或沟谷灌丛中。缅甸北部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洱海附近的Ghis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