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部分老师认为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学生早一点做准备也无可厚非。但也有老师对此表示了忧虑。甘肃政法学院孙多金教授称,高校课程设置为学生考研、找工作让路,归根结底反映出部分高教管理者以就业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观,高教管理者不应单单追求就业率。现在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顶不住外部冲击,实质上缩水为专科,或者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预备教育,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专家建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毕业生不用为就业发愁,这种制度保证了四年本科学制的完整性,却给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盲目性。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入自由选择阶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为了求职难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可否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对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将就业环节置于毕业生离校之后,与其他劳动力同样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双选,加强本科阶段最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以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变通,如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可以让学生在授课老师的督导下在社会上完成。
此外,某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对大四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是非常短视的做法。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完全应当的,也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但真正的就业率往往建立在合格的人才质量基础之上,放弃教育质量去追求就业率无异于缘木求鱼。
《2009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主撰稿人王伯庆认为,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指标比较稳定,也能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国际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