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k 查看: 12
拼音:kǒu bāng zǐ
词条内容:口梆子,张家口地标性的戏曲艺术,来源于山西中路梆子,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的称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口梆子吸收了京剧、昆曲、评剧、话剧、河北梆子及当地秧歌、二人台等地方艺术元素,逐渐成为有特色的晋剧分支。2008年,口梆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口梆子源于山西中路梆子,清康熙年间张家口至库伦商贸大道开通,山西中路梆子随晋商流布到张家口,张家口旧称张垣,亦称东口,口梆子故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称谓。
口梆子在传承流布过程中,受地缘环境和多民族社会环境影响,吸收京剧、昆曲、评剧、话剧、河北梆子及当地秧歌、二人台等地方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为具有本地演职员队伍、本地观众群、地方特色鲜明的晋剧分支。
口梆子在继承山西中路梆子基本特色的基础上革新发展,唱腔多元融汇,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容易听懂;音乐主格调鲜明而又丰富多彩;表演则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做表兼工,文武皆备,口梆子是张家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2006年6月,口梆子被批准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特色;唱腔口梆子独特的戏曲成就和风格主要表现在唱腔上,唱腔有“头性”、“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板式,既成套数,也可自由整合,在继承了山西中路梆子的基本板式和声腔的基础上,吸收本地民歌、塞北民歌及周边剧种声腔元素,形成了既富规范又多元融汇,自然流畅、优美动听的风格。口梆子咬字取于京,上韵取于晋,韵味吸纳方言并借鉴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特点。
伴奏;口梆子音乐伴奏沿用山西中路梆子文武场特征性乐器、曲牌、锣鼓经,又广采民俗音乐入曲,形成了主格调主旋律鲜明突出,又多彩新奇的风格。曲牌有弦乐牌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三类,总计近百首。口梆子沿用山西中路梆子传统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唢呐、横笛等,武场有板鼓、磕板、大吊锣、铙钹、小锣、铰子、梆子、堂鼓、碰钟、狗娃子等。
表演风格;口梆子表演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见好就学,善于兼收并蓄,调动一切“自己的”演唱技巧包括特技绝招为表现和刻画人物服务,不尚单纯“卖派”自己或无的放矢的“露显”技艺;表演追求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做表兼工,文武皆备。舞美遵循和把握戏曲舞台美术简约、明快、空幻、虚拟性强的特征,写实与写意并用,突出地域人文特色鲜明的意境,表现剧目个体的情景特征。讲究舞台表现的整体美,讲究演员表演的默契配合,以求取相得益彰的总体演出效果。
摄影作品;50幅口梆子脸谱合影 2013年2月26日,由林之森、卢江两位民间摄影师拍摄的66幅“口梆子”人物作品和50幅“口梆子”脸谱作品在张家口展出。据中国摄影协会会员、摄影师卢江介绍,选择拍摄口梆子人物及脸谱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她自己的戏曲语言,口梆子就是张家口语言文化代表。拍摄口梆子人物和脸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张家口戏曲,从而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